近日,在四川省瀘州市舉辦的“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龍眼豐收季促消費”活動,農業農村部南亞熱帶作物中心發布今年的龍眼產業信息。今年以來,我國龍眼主產區生產穩定,品質持續提升,市場流通順暢,消費需求穩步增長,呈現出“量質雙升、市場穩健”的良好態勢。
全年產量穩中有增
我國龍眼種植主要分布在廣東、廣西、福建、四川、海南、云南等省份,形成了早、中、晚熟配套的優勢產區布局。在品種結構上,廣東以石硤、儲良為主,廣西以石硤、大烏圓為主,福建以福眼、烏龍嶺為主,全國優良品種面積占比達到90%以上。
據生產調度,2025年全國龍眼種植面積穩定在410萬畝左右,預估全年總產量可達244萬噸,同比增長約11%。其中,廣東172萬畝,產量110萬噸;廣西128萬畝,產量70萬噸;福建45.9萬畝,產量26萬噸。四川作為我國晚熟龍眼的核心產區,種植面積36萬畝,預計產量13萬噸,其中瀘州市“獨占鰲頭”,預估產量11.6萬噸。
我國龍眼以鮮食消費為主,可周年上市供應,7月至10月為集中上市期。進入豐產期后,早期地頭收購價略有波動。隨著各地產銷對接、市場拓展等活動展開,價格趨于穩定并逐步回升。不同品種市場價格差異較大,相比于傳統老品種,新品種如“寶石一號”“翠香”有明顯的價格優勢。隨著中秋、國慶雙節臨近,預計后期消費需求將進一步提振,價格有望保持穩中有升的態勢。
轉型升級步伐加快
當前,我國龍眼產業正加速向“科技支撐+加工增值+品牌引領+融合賦能”的高質量發展模式轉型,產業鏈條不斷延伸,綜合效益顯著提升,為熱區農民增收致富和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支撐。
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持續選育推廣“寶石一號”“秋香”等抗逆高產優質新品種,不斷優化品種結構。各主產區積極推廣應用龍眼“產期調控”“輪片交替結果”等緩解“大小年”問題的穩產技術,引進AI光譜分選及“預冷鎖鮮+氣調包裝”等采后技術,使龍眼優果率明顯提升,貨架期顯著延長。
近年來,龍眼的產地初加工水平持續提升,分級、清洗、包裝等環節日益規范化和現代化,干果加工比例達到20%至25%。龍眼精深加工領域取得突破,開發出龍眼原漿、凍干果肉、龍眼酵素、果酒、多糖提取物等高附加值產品,實現了加工增效與產業抗風險能力雙提升。
品牌建設卓有成效,“瀘州龍眼”“高州龍眼”“莆田龍眼”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日益增強。各主產區深入挖掘龍眼食用藥用價值和文化內涵,精心打造了一批集生態觀光、休閑采摘、科普教育、文化體驗于一體的農文旅綜合體,有效帶動餐飲、住宿、農產品銷售聯動發展。
提升綜合競爭優勢
農業農村部南亞熱帶作物中心相關負責人指出,下一步,要聚焦提質增效,推動龍眼產業形成品質、科技、品牌、融合發展的綜合競爭優勢。
筑牢生產根基。完善果園道路、水肥一體化等基礎設施,推動宜機化改造,引入人工智能、北斗、大數據、物聯網等信息化技術,打造一批規?;藴驶?、智能化的現代龍眼生產基地。加強病蟲害、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。
強化科技驅動。加強龍眼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,選育推廣抗逆、優質、豐產、適宜加工的新品種,實現早、中、晚熟品種均衡上市、鮮食與加工品種的合理搭配。要重點攻關克服“大小年”的穩產技術、重大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、采后保鮮與精深加工技術等產業瓶頸。
延伸產業鏈條。各主產區要集中建設一批產地冷藏保鮮和商品化處理中心,實現“從枝頭到舌尖”的高效、低損流通。要聚力發展龍眼精深加工,開發藥食同源產品,提升加工轉化率和產品競爭力。深化“龍眼+”農文旅融合模式,發展科普研學、健康養生等新業態,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龍眼文化IP,促進全鏈條增值增效。
提升品牌價值。要健全龍眼品質標準體系和全程追溯體系,實現從種植、加工到銷售的全鏈條、全過程信息化管理。加大網絡營銷和品牌宣傳推介力度,拓展電商、直播帶貨、社群營銷等新渠道,構建多層次協同發展的品牌生態體系。積極推動龍眼出口企業開展國際認證,提升海外市場占有率。